他山之石
安徽亳州:构建“三不”机制 防基层干部成“蝇贪”
发布时间:2015-06-05  来源:清廉永嘉

 

安徽省亳州市针对乡镇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通过教育、监督、惩处等方式,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严防基层干部成为“蚁贪”。

教育“组合拳”强化“不想”意识。亳州市通过“接地气”的警示教育,强化干部的“不想”思维。一是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蚁贪”之祸》。这部警示教育片剖析了该市纪检监察机关新近查处的5名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和2名乡镇报账员违纪违法案件,对于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起到了警示作用。二是集中上廉政党课。市委副书记和市纪委书记分别结合查处的基层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为乡镇(街道)一把手上廉政党课,通过给大家算“政治账”、“经济账”、“自由账”等人生“七笔账”,告诫大家“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平平安安生活”。三是在基层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亳州市在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干部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警示教育活动,要求各部门一把手亲自上一次廉政党课,召开一次班子成员“廉内助”座谈会。

加大惩处强化“不敢”氛围。乡镇领导干部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很大,特别是一把手,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到发放补贴款,甚至某个村民能否享受低保,都有实质性的话语权。亳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查处“蚁贪”案件力度,去年以来,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乡镇党政干部腐败案件99起,立案99人,其中乡镇党政领导干部44人,占44.44%;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13人,其中乡镇党政领导干部8人。与此同时,该市坚持“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查找、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对接”,即剖析发案原因、案件特点;查找机制、制度漏洞;提出建议为漏洞打上“补丁”;与宣传教育部门对接,打通案件到警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带电”制度堵塞贪腐漏洞,构建“不能腐”机制。亳州市通过剖析发生在基层干部中的腐败案件发现,制度执行乏力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制度执行力。其中,今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镇、村两级干部审计制度。该市以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突破口,强化审计监督,年内所有乡镇审计一遍。另外,准备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村一级全部审计一遍。审计重点内容包括乡镇领导干部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情况、财经纪律执行情况、重要项目建设情况、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等。(李森 邓士强)





清廉永嘉 共建共享
中共永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嘉县监察委员会
微信公众平台